Search

[家庭治療]

因為工作關係,我這陣子常常要接受培訓,從家校關係角度而言,教師能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家庭治療]

因為工作關係,我這陣子常常要接受培訓,從家校關係角度而言,教師能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是重要的。亞洲家庭治療學院的講者在「兒童為本親職共享」工作坊裡常強調:家庭生病了,病徵在孩子。

他運用大量的治療個案來說明這點,所有孩子對父母的關係都是非常敏感,他們會想方設法用自己的行為模式來回應家庭危機,有些會變成問題兒童,以行為問題來回應;有些會成為父母的磨心或代言人;有些會成為父母的出氣袋或陪伴者;有些會變成「精神病患者」,成為醫院常客或兒童院舍的一份子⋯⋯即使身在同一家庭,兄弟姊妹的回應方式或扮演角色都各不相同。即使有些孩子成長了,但仍會帶著原生家庭所受的傷痕來建立新家庭,讓某些夫婦親子相處模式「遺傳」下去,延續惡性循環。

所以站在家庭治療師的角度,婚姻家庭都會經歷生老病死,離婚象徵著婚姻的死亡,但婚姻的死亡不代表家庭死亡,而是家庭發展的一個轉捩點,這個轉捩點可以是轉機,也可以是危機,視乎離婚過程怎樣過渡。如果父母孩子能正面經歷,並以兒童為本的理念教離異父母共享親職,孩子才能繼續正常發展下去。

我是基督徒,婚姻觀是至死不渝,所以我一直未能理解離異父母共享親職的觀念;不過經此分享,儘管有感這種想法挺破格,但也算為一些婚姻死亡的家庭帶來出路。

由於我每天遇見太多來自破碎或問題家庭的孩子,他們不是被標籤為「曳」,就是各式各樣的SEN名稱,所以「家庭生病了,病徵在孩子」這個觀念有助我在教學上有更大的理解和調節。

不過「清官難審家庭事」,作為老師(不是家庭治療師),我不能有太多的介入,只能做一個聆聽者、同行者而已。

另一方面,在工作坊完結後,我忍不住給了先生的一個短訊:我們要好好彼此相愛。

孩子的幸福感乃源自感情穩定的父母,所以我會致力給孩子們一個滿有愛和穩健的家庭💪🏻💪🏻💪🏻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蝸牛媽媽主張不功利、不急躁、不揠苗助長的慢教育,定時分享慢吞吞的育兒心得,也歡迎同路人交流互相砥礪!
View all posts